硕果铸成大喜讯
2005年9月27日的傍晚涌动着喜悦,苏州威九国际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明登上飞机,前往北京参加“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颁奖仪式”暨华侨华人国庆招待会。苏州高新区的领导、威九国际的同事都来相送,祝贺他荣获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
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是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设立,旨在表彰归国(来华)创业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首批表彰100人,绝大多数为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后留居当地的新华侨华人,王振明博士作为苏州高新区归国(来华)创业代表获得了这一殊荣。
王振明1962年生于江苏江阴农村,留学于美国,获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1997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在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立了苏州威九国际电子有限公司,取得了优异成绩。公司开发出了生命科学领域内所需六大系列数百个品种的产品,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外技术空白,公司已获得国内外专利14项。
从江阴农村走进苏州大学
1978年,国家停止了整整10年的高考恢复了。那年,王振明16岁,正值高中毕业。然而,只激动了片刻,接踵而至的是恐慌。
面临高考,长在江阴农村的他太难太难。面对众多的“老三届”毕业生这群强劲对手,不能不令他这个“新三届”自卑。所以,当他历经了令人头晕的复习、诚惶诚恐的考试、度日如年的盼望,最终接到了苏州大学物理系的录取通知书时,他欣喜若狂。———20多年后的今天,王振明接受母校苏州大学的邀请,为大学生们作成才与创业的报告时,依然用“欣喜若狂”这四个字,来形容他被大学录取时的心情。
上学,是姐姐送的行。行李很简单,被褥、草席、面盆、热水瓶之类,一扁担自己挑了,姐姐替他背着个包,里面书与物品共存。姐姐一直将他送到了无锡车站。
从无锡车站倒车,王振明坚决不让姐姐送了,他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一个大学生,还要让姐姐送行,多难为情呀!何况,送得再远,也有分手的时候呀!
临别时,姐姐的眼圈红了,她将身边仅有的几元钱塞到弟弟的手里,嘱咐说:你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要好好学习啊!
王振明使劲点了个头,接过姐姐手中的包裹,一肩挑起行李,摇摇晃晃进了车站。
与“老三届”比拼4年
王振明将他在大学本科4年的生活用“惨淡的4年”来形容,在他眼里,这平静的学业实在是波澜不兴到几乎无法忍受的地步。
那时他在班级里年龄最小,与“老三届”们共处一班,他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人。为了能有资格介入“老三届”这个“主流社会”,他开始了一项不为人知的自我训练,这就是读书。他读天文,读地理,读文学,读历史,读民俗,几乎通读了中国通史、唐宋诗词等文科类的全部书籍。他的学习生活不精彩,却从读书中获得了无数精妙绝伦的故事,获得了喜怒哀乐的丰富感情。这时候他发现,仅捧着理科书未免太狭窄,而中国传统文化又缺乏光、机、电的感应,唯有这综合的读书,才使他触类旁通,相得益彰。
这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开窍后的舒畅感让他感受到了莫大的快乐。超常规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中使他的心灵仓库无比充实,他知道自己在壮实起来,底气也在渐渐地充足起来。
这4年的苦读,不仅使他在学业上处于优异的地位,更使他形成了一个认识:如果要成就大业,就必须有极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正是这个认识,为他奠定了日后学习和研究的方向。
眼看就要本科毕业了。一位同窗好友突然问他:你为什么不考研?王振明一愣,是啊,为什么不考研?他的成绩名列前茅,他的精力富足有余,他又这么年轻!这位同学的提示,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
考研非常顺利,在他拿到本科毕业证书前,他已经获得了苏州大学物理系研究生的录取通知。这回学的是光电专业。
那一届物理系本科生总计240人,只有6人考取了研究生,他是这6人之一。这使他感到自豪。
怀揣借来的274美元远赴美国
考取研究生后,王振明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当初,外面的世界还很无奈,色彩远没有今天这么丰富,唯一的诱惑就是出国深造。已经“苏醒”了的王振明为此心动,他一进入研究生班,就开始着力学习外语,准备他的留学计划。
按照国家当时政策,研究生毕业后,需要工作两年才能出国,1985年王振明研究生毕业,当即留在苏州大学当了一名教师。1987年,两年的期限已到,王振明开始行动。
从苏州大学出去深造的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不算少,但放眼一看,基本上都是导师或有海外关系的人,所有留学人员也基本上是公派。像他这样一无身份、二无实力的学子,要谈出国留学,几乎有“蜀道之难”。
那些日子,为了获得信息,他几乎天天跑图书馆。在图书馆,他查阅到20多所海外学校,一口气与这20多所学校全都进行了联系,令人惊讶的是,这20多所学校全都在美国。今天说起来他也不回避,当初有一个意念很强烈:美国的高科技无可匹敌,他要追求的,便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和技术。
就在这频繁的咨询与联系中,他的钱袋渐渐瘪起来。等他确定了目标,准备发起冲击时,不仅是身无分文,而且负债数千元。考托福时,他向老师借了26美元。靠着这26美元,他顺利通过了托福考试这一关。
1987年的春天格外温暖。那天,王振明忽然听到了窗外喜鹊的叫声。就在喜鹊声到来的次日,王振明收到了美国爱德华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
他向学校借了300美元,900元人民币,又还掉了考托福时借来的26美元。这样,他揣着借来的274美元飞往美国。这不啻是一种极大的冒险。
陀螺似的生存中完成学业
美国的陌生不仅仅在于蓝眼睛、高鼻子,昂贵的消费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节奏,这些表象的深处,是激烈的竞争。要发展,首先要生存,依然回到这个最基本、最原始的课题。
这时候王振明庆幸自己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从小掌握的技能如今已经不仅仅是纯粹意义上谋生的本领,它们成为了他对生活最本质的认知和审美。所以,他不惊慌失措,他从容不迫,积极冷静地来应付,充满勇气地去战胜。
他有担任助教的收入的支持,生活不太窘迫。但为了了解美国社会,也为了能给今后长久的学习目标备上一些经费,他开始了勤工俭学。
这两个暑假是难以忘怀的。他到了BOSTON,在那里,第一个暑假他做了三份工,白天在一家ICE CREAM 商店做营业员,晚上在一家通宵开的GROCERY 店做柜台结账员,然后,周末去帮人家割草。每天早上6点至深夜回到公寓这整整十多个小时里,他就在商店柜台前、地铁里、草地上度过,陀螺似的一天下来,满身疲惫难以言喻。第二个暑假,他在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线上做质量控制。有一次,他竟然在生产线上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近乎疯狂!
这两个暑假他不断地奔波于路途,行程几多?无法测算。由此,他对地铁也厌烦了。
王振明感到满意的是,两个暑假的勤工俭学让他对美国校园外的社会和不同阶层的生活有了最切实的感性认识,他懂得了如何在美国这样的社会生存,与这个社会的人相处。更重要的是,他让自己这个读书人培养了如何在不同层次的环境中生存的意志和能力。
每周每周的学业在进行,实验室、图书馆、教室,他总是认真地读书、艰苦地工作。
1989年,王振明读完了等离子专业的硕士学位,随即转学到华盛顿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出人意料的职业选择
1993年对于王振明是阳光明媚的,他获得博士学位。加州的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及美国西南医学研究中心休氏医学院研究院同时录用了他。
那家公司薪水丰厚,条件优越,可是出人意料,他的选择是休氏医学研究院,而后者的薪水整整少了一半!王振明比许多人更深切地懂得钱的作用和力量,但他更愿意跟着感觉走。“清贫”的休氏医学研究院在他面前,有着七彩般的光晕,令他神往和着迷。休氏医学研究院的管理中心在马里来,在10多年内,产生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同时拥有30余位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他需要这样有着浓厚学术气氛的环境,因为他追求的是发展。
王振明从事的是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先后担任了中心试验室主管、医学中心技术顾问等职务。他除了不断学习物理学外,还广泛涉猎了化学、生物、电子、软件等领域,这使他在新的研究中游刃有余,从而走出一条充满个性的路来。
“将技术引入生命”,这是王振明在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并经细致研究后产生的理念。他认为,所有生物工程、医疗仪器设备、药品的开发,最终都是为了提高生命的质量,技术的终端其实就是生命。研究中,他以对待生命的热血澎湃的态度来对待仪器设备的冷漠无情的面容。
研制小产品迈出一大步
最初的研究条件是简陋甚至艰苦的。他家中的车库里,摆放着车床铣床;楼上的乒乓球室里,有着电子实验室。乒乓球台就是实验台,那里试管、量器一大堆。他的研究时间一半泡在车库里,一半在乒乓球室里。邻居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常常看见他在车库里刨啊铣的,以为他是个车工或者钳工,见了面,就友好地喊他一声“师傅”。
他永远信奉脚踏实地点滴做起。他创制了一个极不起眼、却在日后成为他全球系列独家经营的小产品。这个产品他只花了300美元的成本就研制成功。它是一种收集、储藏蛋白质晶体的器皿。
过去,实验室里出来的蛋白质,其三维晶体结构的分析需要X光照射,但是,当蛋白质晶体在接受X光照射时,就会产生自由离子,破坏其晶体结构。为此,实验过程中通常采用液氮冷冻的办法,来避免这个毛病。王振明灵感突发,觉得这种收集和储藏蛋白晶体的东西,完全可以用一种特质的塑料器皿来实现,让这个器皿保持蛋白质晶体所需要的环境。
王振明成功了。这个器皿虽然很小,但全世界各大实验室都会用到它,而且使用这个产品的客户一般都是富商、名教授、研究员!
这是他起步的关键。他用300美元做了第一副模具,生产出第一批产品。一俟上手,立刻获得用户的信任,并且第一批订单就在美国。
投入不大,却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利润。真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啊!